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4——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一月联考
高三语文试卷
命题学校:夷陵中学 命题教师:雷冬梅 赵华 审题教师:万永翔 谭志鸿
考试时间:2014年11月18日上午9:00—11:30 试卷满分:150分
一、语文基础知识(共15分,共5小题,每小题3分)
1.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,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是
A.炽热 / 敕造 阐明 / 孱弱 毗邻/考妣 脸颊 / 汗流浃背
B.押解 / 解数 压轴 / 妯娌 棕榈/闾阎 恪守 /一丘之貉
C.埋怨 / 阴霾 癖好/譬如 夹道 / 夹袄 伺候 / 肆无忌惮
D.佣金 / 佣工 谄媚 / 颤抖 琴弦/ 玄虚 脊梁 / 掎角之势
2.下列各组词语中,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
A.气概 吊脚楼 安分守己 文过饰非
B.陷阱 绿茵场 不落言荃 绵里藏针
C.噩梦 影碟机 披沙拣金 震聋发聩
D.临摩 爆冷门 首屈一指 金碧辉煌
3.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,最恰当的一组是
①空灵与和谐,是诗的生命。诗不是人的某一感官的享乐,而是全感官 超感官的体验。美的画和好的诗,都是 心灵的智慧晶体。
②品赏林凡画作,只觉画面无一赘疣,无一蛇足,虚灵飘逸, 无尽。他之所以能“于无佛处称尊”, 因了他在艺术创作中不蹈故常, 。
A.以及 陶醉 趣味 处心积虑
B.甚至 沉醉 风韵 独具只眼
C.而且 滋养 风采 挥洒自如
D.乃至 迷醉 韵味 别具匠心
4.下面各项中,没有语病的一项是
A.叶嘉莹这位学者对于青少年可能还比较陌生,但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大学生和学者来说却十分熟悉,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。
B.专家除了为社员们传授棉花高效栽培技术,还深入田间地头,查验、采集土样,走进种植户家中,询问棉花种植中存在的问题。
C.高密方面将围绕莫言旧居,打造一个莫言旧居乡村文化体验区,内容包括莫言小说中提到的红高粱酒坊、蛙码头、会唱歌的墙、透明的红萝卜、白狗秋千架、酒缸塔。
D.“北京APEC期间放假”的消息发布之后,迅速成为网络热点,面对如此“天降长假”,北京的小伙伴惊呼“幸福来得太突然”,感觉有点手忙脚乱。
5.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,有错误的一项是
A.《阿Q正传》成功塑造了一个能体现中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。阿Q善于健忘,被王胡揍了一顿,又被“假洋鬼子”打了一棍,想着“儿子打老子”便忘了,但也有难忘的,临死之前他对画押的圆圈的不圆一直耿耿于怀。
B.在《红楼梦》中,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亚于宝玉、黛玉和宝钗。王熙凤深得贾母的宠爱,贾母曾当众戏称她为“辣子”。她是贾琏之妻,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,从“协理荣国府”可以看出她有非凡的治家本领。
C.《论语》中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,他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。他会生气斥责白天睡觉的学生“朽木不可雕也”,也会对他欣赏的学生颜回连连称赞,对他不以为然的举动,他会“莞尔而笑”;被人误解,他也会急得指天发誓。
D.情节在小说中使用的密度和写法,直接影响到小说故事性的强弱。如《清兵卫与葫芦》贴着故事讲,多勾勒白描,而《在桥边》则穿插了大量描写和议论,故前者比后者故事性强。
二、现代文(论述类文本)阅读(共9分,共3小题,每小题3分)
阅读下面的文章,完成6——8题。
赋予文献以生命
刘德杰
自古以来,中国文人学者就有一种情怀——创造思想、担当道义。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以发显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研究使命,以关涉“圣贤”与“英雄”这两大中国核心文化概念关系的研究为统摄,体认、把握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,最后写成《汉魏六朝文史论衡》一书。
此书分为上篇“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创造”、中篇“感‘士’不遇与志‘道’风流”、下篇“《文选》与各体文选论考”。与一般文史论著相比,本书的特点是:有自觉的理论意识,注重对文献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阐发,发掘意识形态对文化创造的支配作用,于是 赋予“死文献”以“活生命”。
以“大视野”观照“小文献”。中国传统文化本以整体性思维为特色,对中国古代的文史研究追求融通经子、出入文史,以整体视野和融通精神主导研究,将研究对象“还原”到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作整体观照。下篇之《曹操“捉刀”叙事考论》就是以“大视野”看“小文献”的代表之作。《语林》与《世说新语》皆叙“曹操捉刀”之事,不过数十字,但二者存在细微差别。刘志伟以敏锐的学术眼力发现了其间隐藏的文化精义:“《世说新语》对《语林》‘捉刀’条的选择眼光,其实正体现了作者对由‘英雄’崇拜转为文化审美这种魏晋文化思想变化的深刻把握和认知。”各篇之见解,均来自于对特定历史文化时空的整体观照,不仅融通了文史,也“穿越”了古今。
从“细微处”揭示“大意义”。有感于科学主义主导人文学术研究之弊,刘志伟坚持了这样一条研究道路:“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发显中国文化思想精义”。他的研究显现出学术追求的“向上一路”:由偏爱对文史的原初感悟到偏重理论思维,再到强化文献基础与小学功夫训练,再到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阐发中国文化思想精义。该书以思想统领文献,注重学理探寻,善于从文献细微之处揭示文化“大义”。如《边让与〈世说新语·言语〉“范式”》从《世说新语》“言语”门首条“边让见袁阆”这一微小叙事的用意开始,揭示出汉末魏晋“言语”时代的文化精神,进而发显了“言语门”首条叙事的“范式”意义。没有扎实的文献学功夫,没有对士人在文化创造中的历史作用的深切体悟,是难以做到的。
由“主内证”思量“辅外证”。《汉魏六朝文史论衡》提出了“内外证结合而以内证为主”的研究思路,“内证”是指文献本身所能提供的证据,“外证”是指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。发掘文献内存的证据,比任何外证都更有说服力,因为“内证”是文献本身“内在理路”的客观展示,是直接证据。如《〈文选集注〉成书众说评议》综合评议了关于《文选集注》成书的各种观点及其论证方法,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:“由于直接证据缺失,间接证据有限,各说都无法让人完全信服。”为此,该文比勘了《文选集注》所引李善注、陆善经注、《文选钞》等古注本之间的内在联系,从“文本内证”及相关“佐证”的角度提出问题:“刊本中的李注是否曾经参校过《文选集注》或者这一系统的其他抄本?”——这对推进《文选集注》研究乃至《文选》研究不无方法论意义。
《汉魏六朝文史论衡》将坚实的文献考信与鲜活的时代文化结合,使得那些看似无关的“死文献”被赋予了“活生命”,就像作者说的那样“接续学术元气”“体悟学术生命”。
(《人民日报 》2014年2月4日08 版)
6.下列对“赋予文献以生命”的理解,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
A.刘志伟教授以发显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研究使命,统摄研究“圣贤”与“英雄”这两大中国核心文化概念的关系,体认、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。
B.《汉魏六朝文史论衡》一书体现了自觉的理论意识,注重对文献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阐发,发掘意识形态对文化创造的支配作用,从而赋予“死文献”以“活生命”。
C.《边让与〈世说新语·言语〉“范式”》从《世说新语》“言语”门首条“边让见袁阆”这一微小叙事的用意开始,发显了“言语门”首条叙事的“范式”意义。14.(1)①绘形绘声绘色(或视听结合,或调动多种感官感受):描写残阳西挂、白雁成行、黄花委地,点染白、黄、残阳暮色等色调,氤氲玉笛幽怨之音;调动多种感官感受,写登高见闻,描绘秋天黄昏萧瑟伤感景象,传达孤独落寞、萧索感伤之情。
②视角推移:仰观遥望天际雁,俯察近观地上花。
③情景交融(融情入景、以景写情):分析略。(每点2分,任意答出两点给4分)
(2)①惊叹节序变化、时光易逝;②感慨命运浮沉变幻;③感伤青春、繁华、美好如梦;④咏叹人生有如一梦的惆怅悲凉;⑤孤独和对友人的怀念。(每点1分,任意答出四点给4分)
15.(1)山岛竦峙 (2)登东皋以舒啸 (3) 扪参历井仰胁息 (4)一尊还酹江月
(5)芳菲菲其弥章(6)万里悲秋常作客(7)岩扉松径长寂寥 (8)休说鲈鱼堪脍
16.A、 E (A项“运用排比写自己的心理是为了突显“玫瑰为开花而开花”,没有任何目的;E项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是环境烘托,正面映衬“同城姐妹”畅享生命的美好。)
17.①曾经的我“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,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”与学会“零负担”地欣赏形成对比,表现摆脱目的主义的美好。
②将“第五种马”与前四种马对比,突出追求生命的诗意与情趣、坚守生命本真的可贵。
③将“一只羊不吃草,它看着花”与其它吃草的牛羊对比,突出生命的精神趣味,诗意的追求多么重要。
18.①它不受任何外在要求的约束,没有“功用”“目的”的追求。(1分)
②它充分顺应生命本性,释放生命的力量。(1分)
③它享受自然的美好,追求生命的诗意与情趣。(1分)
④它回归生命的本真,坚守自身的个性。(1分)
(需提炼概括,每点1分,凡照抄原文不超过2分。)
19.主要内涵:
①“玫瑰为开花而开花”象征一种生命的自然存在、本真状态。(1分)
②“玫瑰为开花而开花”象征一种非目的的纯粹的美丽、非功用的情趣和诗意。(1分)
人生启示:
①抛弃现实生活中“目的至上”、“实用至善”的功利主义思想(2分)。
②注重生命的精神趣味、追求诗意唯美的生活。(2分)。
③主动走出“浅薄焦虑”的自我,走出精神委顿、高度扭曲的自己,“零负担”地回归拙朴本真的内心,畅享生命的美丽。(2分)
(每一要点2分,其他言之有理则酌情给分。)
20.示例:
①对比:我为新版《中小学生守则》点赞。它不是拽着学生跑,而是领着学生走;删去了“高大上”的空洞要求,增添了“浅易好”的具体内容,成为真正让学生“够得着”的好守则。
②排比:我喜欢新版《中小学生守则》。因为它更接地气,更加具体,更好操作;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,又有浓厚的人文色彩,还有可贵的生命教育。
③比喻:我赞成新版《中小学生守则》。因为它顺应时代需要,顺应孩子成长规律,像一盏指路明灯,引领孩子更加热爱生活,珍惜生命,关注环保。
(观点鲜明、内容合理,2分;修辞恰切,语言得体,2分。)
21.(1)周萍欲带四凤离开遭继母拦阻明白真相开枪自尽;
四凤想和周萍私奔遇亲娘劝阻知晓原委触电身亡。
(2)雷欧提斯为报父仇刺中王子良心发现揭穿奸计;
哈姆莱特接受挑战殿前比剑明了真相手刃仇人。
(内容符合高潮部分即可得2分;上下句对偶,得2分,可宽对;每超过三字扣1分)
22.①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程“ⅴ”字形,是胜利的象征。②指针同时上扬,表现一种昂扬、奋发的激情。③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形状如鸟展翼,预示美好的前景。④10点10分是一天中最好的时间,充满活力,干劲十足。⑤10点10分,“双十”寄托十全十美、吉祥如意的寓意。(答出两点给4分,其他答案酌情量分。)
23.参考2014年湖北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。
【附文言文翻译】
《一行传》序
唉!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,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“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、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”的时代吗!在这个时候,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,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,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,占据着朝堂,志得意满,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。我认为忠臣义士,多处于乱世,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。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?虽然说战乱兴起,学校教育被废弃,礼仪衰败,风俗毁坏,而到了这个地步,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。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,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。自古贤才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,有的人困窘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,寄身于荒野草莽,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,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不为世人所知。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,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。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,修炼节义,从而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。然后我又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,却因乱世分崩离析,书上文字残缺,不能再找到了。这样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。
在山林中隐居,与麋鹿为群,虽然不合乎中庸之道,可是与其安享国家的俸禄,卑躬屈膝包羞忍耻,哪里比得上问心无愧、在自然中放纵自己获得身心的快乐呢?(这样的人)我找到两个,叫郑遨、张荐明。
权势利益不能使自己屈服,辞官和就职都不违背大义,(这样的人)我找到一个,叫石昂。
只要对君主有利,因忠心而获罪何必为自己辩解;到死也不为自己辩白的人,这是古代的义士啊。我找到一个,叫程福赟。
在一乡之中培养孝悌之义,并让天下人推崇,事迹大略可以考证的,我找到一个人,叫李自伦。
郑遨传
郑遨,字云叟,滑州白马人。唐明宗祖庙名遨,所以(为了避讳)世人以其表字相称。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,文思敏捷。唐昭宗时,郑遨考进士不中,见天下已乱,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,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,他的妻子不同意,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。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,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,地位显贵,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,郑遨不予考虑。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,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,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。 这以后,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,树脂流入地下,千年以后化为药材,于是迁居到华阴,想寻求这种药材。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,郑遨都不接受。唐明宗时用左拾遗、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,都不出仕,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。郑遨天福四年去世,时年七十四岁。
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,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,以至抛弃妻子孩子远离家乡,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?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,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,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,作为珍品互相馈赠,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,把玩观赏,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。
>>点击下载完整版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